中钢协消息,2021年12月5-7日,第三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隆重举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受邀出席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何文波在题为《中国钢铁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中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正在促进人类工业文明逐渐向网络智能制造文明演变,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融合创新、共创分享正成为智能制造的新特点。中国大多产业动能转换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我国工业体系转型升级,增强和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
结合中央电视台连续六天热播的大型工业纪录片《钢铁脊梁》的内容,何文波指出,钢铁是制造业的基础,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众所周知,钢铁,象征着团结和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和智慧也将成为钢铁产业的鲜明特征。
“我现在经常提到的最多的两句话,一是产能的颜色,二是产线的智商,即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钢铁行业才能真正适应资源和环境两大约束,才能完整履行保障供给的使命,并持续保持和提升竞争力。事实上,中国钢铁在此方面行动很快,诸多先进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钢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的探索者和先行者。”何文波说到。
面向未来,工业互联赋能钢铁将成为推动我国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进程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何文波从三个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一是夯实信息化数字化基础,孕育产业变革新动能。
何文波介绍,近10年来,钢铁企业持续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每年都有近百亿的专项投资用于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升级,生产过程的整体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明显。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行业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及网络化协同六大应用模式,已经覆盖 29 个典型应用场景。宝钢股份、沙钢等企业建立了“黑灯工厂”智能车间。宝武、鞍钢、太钢、华菱湘钢、南钢等9家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在智能车间、智慧矿山、大规模定制等应用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宝武韶钢通过智慧制造开展全流程资源配置,有效提升了组织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传统的作业区和生产线已经被重新定义。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调查,目前国内约80%的钢铁企业正在推进钢铁生产流程由响应制造向预测制造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预判转变、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转变,钢铁行业的两化融合基础基本建立,数字化转型初显成效,为下一步行业智能化质的飞跃孕育了新动能。
二是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发展新飞跃。
何文波认为,尽管我国钢铁行业两化融合总体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涌现了一些典型案例和优秀企业,但如何推动个体优势转变为整体优势,优秀案例转变为行业标准规范,从而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实现智能化质的飞跃,钢铁行业仍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何文波解释说:“在我看来,工业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企业自身没有实现数字化,什么网也没用。数字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蕴含着巨大价值,值得集行业力量深度挖掘。”
对于如何围绕数字价值开展工作,何文波谈到,钢铁协会近年来大力推进信息化与钢铁工业的融合,组织开展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编制了《钢铁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搭建信息和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开展专项技术交流,推广共性技术应用,不断宣传推广成功案例,形成了《钢铁行业信息化发展建设指导意见》《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推荐案例集(2021年)》《工业互联网与钢铁行业融合应用参考指南(2021年)》,积极搭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公共服务平台”等,还组建了“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联盟”,积极构建跨产业、跨领域协同的创新生态圈。
何文波重点阐述了钢铁产业从专注于生产线,到优化产业链,再到构建生态圈的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并提出,生产线是技术的集成,要追求精益生产的目标;产业链是产品的延伸,要践行全生命周期的理念;而生态圈体现的是全要素的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全要素效率最大化。到了产业链和生态圈发展阶段,没有工业互联网技术和体系的支撑是难以想象的,理念也只能是理念。因而可以说,正是工业互联网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应用,为钢铁工业向新业态的演进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基础,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紧扣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重塑钢铁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