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导致欧盟与俄罗斯之间政治与军事对立,双方对化石能源发起了制裁与反制裁,导致煤油气的供需基本面严重失衡。根据IEA对海外主要煤矿项目梳理,预计2022-2025年新建煤矿投产产能分别为4100、7390、4535、6460万吨,相较于2021年的1.44亿吨有明显回落。
欧盟禁俄煤致供应短缺。 2022年8月11日,欧盟禁止进口俄罗斯煤炭的法案正式实施。2021年欧盟进口煤炭约1.1亿吨,其中约5100万吨来自俄罗斯。欧洲进口的俄煤大部分产自俄罗斯最西部且靠近乌克兰的顿涅茨煤田,因运距问题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国,这部分煤炭供给预计将在全球供给中消失,预计2023年将减少5000-6000万吨。
欧盟禁止俄煤后的供给缺口,将转向其他产煤大国寻求供应,比如澳洲、印尼、美国、哥伦比亚等。短时间内这些产煤国也难有新增供应满足欧盟的需求,且多数订单已被长期客户签订,抢煤现象已经出现。
然气:北溪1号和2号管道被被炸以后,天然气供应将大幅下滑,预计2023年供给减少61.1十亿立方米,测算预计2023年将新增煤炭需求6600万吨。原油:欧盟公布对俄罗斯第六轮制裁措施包括部分石油禁运,制裁措施立即生效,到2022年底,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将减少90%,测算预计新增煤炭需求为1890万吨。
欧盟的能源禁令已产生效果,在全球新增供应不足情况下,抢购现象已让煤炭价格出现大上涨,尤其是欧洲煤炭,欧洲ARA动力煤现货价格11月4日报价325美元/吨,相较于2月24日俄乌冲突发生时价格上涨66.7%。
“油气煤”历史价格表现为正相关,背后存在着热值性价比导致的能源替代,根据IEA数据,美国发电结构与天然气价格有较高的联动性,当天然气价格高涨时,天然气的热值性价比下降,燃煤发电占比也会大幅提升。此外,对于欧盟来讲,除了热值性价比的考虑,因其发电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如切断俄气,发电也将转而寻求更多的煤炭。
2020年煤价处在发改委的政策管控区间,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政策层面对于新增煤矿项目持谨慎态度,新批建煤矿项目大幅减少。2021年提出碳中和政策,煤企面对2030年的碳达峰目标,投建新矿井的意愿明显减弱,资本开支主要用于矿井的维护以及机械化、智能化的更新替代;此外,新矿从建设到投产基本为3年左右,短期无法供应更多产量。2020年以来更多批复产能位于新疆,新疆煤炭大多就地消化,对内地煤炭供需影响不大
核增产能是增加供应的一种辅助形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之前已生产但证照不全的产能进行核增,可立刻释放产量;二是对原有矿进行改扩建或技改,但释放产量仍需要一定时间。2021年四季度的保供基本以第一种方式为主,合计增加产能约2.2亿吨,但此类核增基本已是最大限度的挖潜,后续继续核增将以第二种方式为主。2022年以来发改委多次提到全国要增加产能3亿吨,但投产时间尚不确定,今年以来并未见新产能释放。
2022年安监及疫情,产能释放受约束。2022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且9月以来疫情多点扩散,煤炭的运输和生产也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前开工率仍处于全年低位。2022年1-10月进口煤累计同比下降10.5%,进口大幅下滑。主要原因:一是欧盟对俄煤禁令,导致抢购煤炭现象加剧;二是海内外煤价倒挂,导致沿海终端用户采购意愿不强。
进口褐煤占比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9月,进口煤中褐煤占比为45.2%,去年同期仅为38.3%。考虑到进口煤热值的下降,且数量同比下滑,进口端收缩对沿海电厂煤炭供应的实际影响更大。俄煤受制运力增量有限。2021年从俄罗斯进口煤炭5500万吨,其中动力煤3300万吨。2022年1-9月俄罗斯动力煤进口量1817.7万吨,同比下滑26.8%,未来增量受制于运力及结算等相关问题。
立冬已至,全国陆续进入供暖季,11月份全国有望实现全面供暖,当前电煤日耗水平已触底反弹,后续有望持续走高。从当前全球面临的能源危机而言,目前最稳妥的策略即是加大冬季的库存储备,冬储有望进一步提升需求。
9月30日央行、财政部出台多项稳地产政策,房地产支持政策力度加大且仍是稳增长的重要选项。2022年11月11日,国家发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强调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在全球面对通胀压力且经济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仍有充足的稳增长工具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