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履责不辍,社会责任能力和表现持续提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煤炭行业社会责任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近年来,煤炭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在能源保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安全生产、环境治理等方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2021年,煤炭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嘱托,“硬核”推进保供稳价,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扎实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履责创新呈现诸多亮点。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梁嘉琨等为自2012年起通过行业平台连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5家企业和发布敬业者颁发纪念奖杯。
◆科技支撑,安全高效保供有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及消费国,2021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60%以上。煤炭能否安全高效稳定供应,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累计生产煤炭960多亿吨,这是几代煤炭人承担的最光荣的社会责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孙守仁在2022年煤炭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全国核增煤炭产能3亿吨左右,高质量完成了重要时段、重要节点和重点区域煤炭保供任务,彰显了新时期煤炭人的责任担当。
保供“战场”上,能源央企强化使命担当,“顶梁柱”作用凸显。截至2021年底,中央企业有42处煤矿列入应急保供名单、核增产能9400万吨/年左右。国家能源集团主产区发运的自产煤长协均价较市场均价低392元/吨,2021年累计向社会让利超过600亿元。
“中煤集团以占全国6%的煤炭产能承担了全国13%的新增保供任务,连续3次率先下调煤炭售价,全年累计向社会让利238亿元。”中煤能源集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阮仕俊在发布会上介绍。
华电煤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将武表示,2021年,该集团生产煤炭5358万吨,圆满完成了19个区域93家电厂的保供任务。
除了央企外,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陕煤集团等保供重点企业在市场趋紧时,纷纷主动下调现货煤价格。
2021年9月底,山西焦煤集团接到河南省保供任务后,立即将四季度任务全部分解落实。2021年10月以来,贵州盘江煤电集团日均供应电煤5.4万吨以上,占当期原煤总量的80%。2021年11月,徐矿集团从新疆调拨煤炭,紧急驰援江苏市场。
增产保供关键期,安全底线必须守住。2021年,面对大疫大灾、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保供任务重的复杂严峻形势,煤炭行业首次在第四季度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044,同比下降24%。
安全高效保供的背后,是智能化等先进技术和装备的有力支撑。蓝皮书指出,在新时代的挑战下,煤炭行业以煤矿智能化建设为引领,深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向煤炭生产经营各环节延伸。
截至2021年底,煤炭行业已建成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成800多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多种类型煤矿机器人在煤矿井下示范应用。2021年,大型煤炭企业采煤机械化程度提高到98.95%、研发投入强度达2%左右;37项国家标准、109项行业标准发布实施,一大批发展亟需的团体标准确立。
◆立足国情,测硫仪,绿色低碳转型路更宽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出于能源转型的考虑,我国煤炭行业进入“重点发展优质产能,逐渐淘汰劣质产能”的阶段。2021年,973处安全高效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行业协调部处长唐秀银在解读蓝皮书时指出,随着能源结构转型需求越发迫切,我国顶层设计中煤炭行业发展的指导方向亦转向清洁化和智能化。
煤炭行业在承担兜底保障重任的同时,积极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21年,我国煤制油、煤(甲醇)制烯烃、煤制气、煤(合成气)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672万吨/年、61.25亿立方米/年、675万吨/年。
煤炭企业积极布局先进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煤炭与新能源优化组合。2021年,“兖州煤业”更名为“兖矿能源”,明确提出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新能源产业与矿业、高端化工新材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神华披露,“十四五”期间计划每年新增加新能源装机容量不低于600兆瓦;以煤制烯烃为主业的宝丰集团,正在打造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综合示范项目……蓝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底,部分煤炭企业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