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关乎下游制造业、民生及基建等领域正常运转,也直接关系我国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同时,作为第一耗能大户、第二碳排放行业,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着力点。如何在资源和环境两大强约束条件下保证供给并提升竞争力,是当前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其中标准建设是重中之重。
近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召开多项行业标准研讨会,提出将推动制定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创新发展与推广应用的相关行业标准,测硫仪,为钢铁行业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和加快“双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记者注意到,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外,近1个月来,世界钢铁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国内、国际主要行业机构,都在陆续推动钢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实际上,仅在工信部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中,标准一词就出现了18次之多。业界普遍认为,随着降碳步伐加快,标准化工作将成为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
2030年前碳达峰,钢铁行业直面降碳挑战
《指导意见》指出,虽然“十三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但“十四五”时期,其仍然存在产能过剩压力大、产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偏低等问题。
对此,《指导意见》提出了显著增强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重目标,首次明确了钢铁行业碳达峰“时间表”,并提出“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的任务目标。
碳达峰时间的确定,为我国钢铁行业带来了挑战。
对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向记者坦言:“首先,我国钢铁行业每年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5.7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的11.6%。‘十四五’期间,国内粗钢产量总体仍将处于高位,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压力依然巨大。其次,钢铁行业边际减排成本正逐步增加。随着传统节能低碳技术的大幅应用,进一步大幅降碳的减排成本将逐步增加。同时,完成80%超低排放改造存在增加能耗、增加成本的风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存在难度。第三,钢铁行业仍面临节能降碳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考验,尽管包括干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烧结余热发电、高参数煤气发电等技术在内的常规节能降碳措施逐渐普及,但节能降碳新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难度大、进度慢,钢铁渣余热利用、中低温余热利用、低碳冶金、CCUS等突破性碳减排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难度相对较大。”
标准先行,助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
据李新创介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领域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不足10项,在碳排放核算、碳排放核查、减碳技术、碳排放和管理等重要方向,对应标准尚有缺失,碳排放相关标准不能完全支撑钢铁行业满足上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要求。对此,德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技术总监岳勇也指出,目前国内钢铁企业虽有现行的碳排放核算标准,但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在即,要达成已确定的碳达峰目标,仍需更加系统化、全局化的碳排放核算机制。”
实际上,早在去年10月,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将进一步加强标准工作。《指导意见》也提出,将“制定发布一批基础通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育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高水平团体标准”“优化钢结构建筑标准体系”等,同时提出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业内看来,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频繁出台,表明钢铁行业降碳将迎来更多“工作准则”。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唐进认为,国际上对于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的碳足迹通常都是找第三方进行评价,因为目前国内尚无针对钢铁相关产品的碳足迹标准,第三方机构也往往采用国际标准进行核算。
那么,面对庞大的钢铁行业排放总量和繁杂的细分领域,钢铁行业的相关标准该如何制定?
李新创认为,标准建设是系统工程,首先应构建钢铁行业碳排放标准体系,从顶层全面把握碳排放标准工作,明确现有标准以及行业急需的标准,形成标准清单。“之后,应按标准体系架构有序开展标准制定工作,优先开展核算核查、监测、成熟技术类标准的制定,后续逐步完善评价、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待标准发布实施后,还应组织开展标准宣贯培训工作,让企业深入了解标准内容,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对接国际,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