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煤炭、煤炭工业成为热点话题。面对繁纷复杂的煤炭现象,有人提出“煤炭怎么了”“怎么办”的发问。本文仅就对于煤炭和煤炭工业议论较多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能源保障与能源兜底保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1.能源保障。
能源是经济的动脉、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任何一个国家崛起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是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国际竞争与博弈,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能源领域。世界上许多战争、攻伐,多因能源而引起,而且于今为烈。能源成为某些国家限制他国发展的制裁措施和屡用手段。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有大的改变。
在当今社会,能源与每个人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可以离开能源,每个人都在享受能源所带来的幸福。能源紧缺必然很快传导到人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我国是已经崛起,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工业大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在复杂严峻的世界格局和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其重大现实意义、长远战略意义和发展利益之巨,是不言而明的。
能源及能源保障如此重要,充分说明了我国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这话很形象、到位。我国能源的饭碗,不能受制于人,也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历史的经验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所讲的能源保障,主要体现在供给侧、供应链上。能源供给体系应当完善且牢固,供应端与消费端无缝对接,成为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双循环供给体系。
我国各类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各有各的地位、责任与作用,需要统筹规划,共同为保障能源安全发力、着力,各尽其责。要树立大能源意识、大局意识,不能各说各话、各唱各调,更不能只强调自己重要。这一点很重要。
2.能源兜底保障。
能源兜底保障是指能源供给体系中,其中一种能源是主体能源,这种能源具有持续稳定供应能力,确保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并化解国内、国外风险。换言之,这种兜底能源能够挺得住、兜得了、顶得上。具有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稳定性等特征。
——主体性。关键时刻顶得上,是主要能源。
——基础性。处于基础地位,有兜底的实力与底气。
——自主性。不依赖和受制于他人,饭碗在自己手里。
——稳定性。具有长期而稳定的保障能力,是稳定器、压舱石。
3.煤炭与煤炭人要担负起能源兜底保障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我国能源兜底保障责任与任务,必然要落到煤炭身上,非煤莫属。这不是权宜之计,是由国情决定的必然选择。煤炭兜底保障的定位是中央一再明确的战略性决策,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煤炭在一次能源占主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使然。一次能源是赋存于自然界,未经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中,化石能源占84.7%,非化石能源占15.3%。煤炭占56.8%,石油占18.9%,天然气占8.4%。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资源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一大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的一大优势。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73%,天然气依存度43%,对外依存度是比较高的。因此在可预测的时间内,煤炭的主体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煤炭资源的赋存地与赋存量是固定的,在若干亿年前就形成了,变不了的,亦不可再生。包括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是不能根本扭转的。
②就二次能源结构而言,煤电也起到主力军的作用。二次能源主要是电。电是工农业、第三产业和人民生活中一时一刻不可或缺的。
2020年,煤电装机容量尽管只占近50%,但是发电量却占65%左右,且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稳定性,这是煤电的优势。新能源优点很多,主要是非碳,碳排放问题较小。因此要推动发展。但水、风、光发电因受自然条件、气候的制约,实际发电量小于装机容量。另外新能源还有消纳问题,即要解决发多少电就能全部、及时用得上的问题。解决消纳与储能的问题,有个过程,需要时间。
③我国是世界产煤大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炭产出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加快煤矿建设,一大批现代化矿井相继投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煤炭大基地、大集团战略和科技兴煤战略,煤矿的技术面貌、装备现代化、智能化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建成上千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多个亿吨至几亿吨级的矿区,多个千万吨的矿井群屹立在中国的大地上。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扭转了煤炭紧缺局面,完全具备了能源兜底保障的不可逆转的实力。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