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既要如期完成“3060”目标,又要“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碳达峰碳中和”,如今对很多人来说都已不再陌生。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的郑重承诺。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全球温室气体猛增,生命系统遭受严重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了大国担当。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顶层设计。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坚持全国一盘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2021年10月,两份重要文件陆续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认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长期性,一个重大目标被分拆成十项具体的行动,有关地方碳达峰也被建议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和“上下联动”。两份文件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切实做到“稳妥有序、安全降碳”,需要坚持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绿色发展思路。在中央层面制定印发一系列意见,提出总体要求,部署重大举措,明确实施路径,测硫仪,对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务实。
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在工业化尚未完成之时,如何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能源供应,又实现“双碳”目标,是关系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命题。
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最短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无疑是一场硬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在推进过程中。2020年,我国生产了全球总产量一半左右的粗钢,约10.65亿吨,以及一半的水泥,约23.9亿吨。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保持重要制造业的强大能力。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房屋建筑发展需求巨大,煤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能源供应必须得到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
这与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实情相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化石能源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能源逐渐退出,新能源加快发展,是大势所趋。我国的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煤炭将由主体能源转变为支撑能源。但短期内,煤炭仍在能源结构中起着压舱石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煤炭的表述是“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当前,中国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发展得还不够充分,不能满足能源消费增量的需求。因此,能否减煤,取决于非化石能源能否替代煤、能替代多少煤、能有多快速度替代煤。在能源转型初期,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研发煤炭减碳利用,另一方面要又好又快地发展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