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前四年,鄂尔多斯新增能耗总量3033万吨标准煤,超出‘十三五’控制目标2433万吨标准煤,增量全区第一;单位GDP能耗累计上升53.8%,升幅全区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继续延续前四年态势,能耗同比增长14.4%,单位GDP能耗上升16.7%。”
“乌兰察布市能耗总量快速增长,单位GDP能耗大幅上升,‘十三五’前四年,全市新增能耗958万吨标准煤,占全区新增能耗的14.6%,超出‘十三五’控制目标703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累计上升35.3%。”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就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不力问题,约谈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两地并提出警告。据记者了解,包括乌、鄂两地在内,内蒙古12个盟市无一完成“十三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自治区“十三五”“双控”任务落空。
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并非个例。尽管“十三五”考核结果尚未公布,但目前全国已有多地提出能耗“双控”压力巨大,并就“十四五”用能缺口表达急切担忧。一边是节能减排的刚性任务,一边是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双控”难题该如何破解?
除了西部,东中部省份“双控”达标也不轻松
“目前时机不成熟,不方便对外发声。‘十三五’期间没有完成指标,‘十四五’怎么做,还要先等国家下达新任务。”面对记者关于“自治区‘十四五’‘双控’怎么做”的提问,内蒙古发改委办公室相关人士如是回应。
“高耗能项目上马过快过多,是导致当地用能大增的主要原因。内蒙古最大竞争力之一,就是煤炭等能源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因此粗放用能现象非常普遍,能效水平长期远低于全国平均值。存量没有做好,新增项目也未能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一位来自国家发改系统的专家直言。
陕西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称,当地能耗压力主要来自新增项目——全省仅2020年投产或达产的耗能量大的项目就有14个,预计将新增能耗397万吨标准煤。“按规上工业用能占全社会用能的70%测算,预计2020年全社会新增能耗567万吨标准煤,超出控制目标158万吨。”
据记者了解,除了西部,东中部省份“双控”达标也不轻松。上述专家举例,“十三五”期间,浙江一次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为2380万吨标准煤,但当地有个新增项目的能耗增量高达4080万吨标准煤,这一项目投产也就意味着浙江省能耗“双控”任务将难以完成。“重大耗能项目大量建成投产,正是多地‘双控’难以达标的主要原因。”
湖北省某地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湖北省政府于2020年4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有效投资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新建并于‘十四五’时期投产的重大项目,按照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开工投产计划批准建设,可不受能耗总量指标约束。”“按照文件,2020年投产的重大项目所产生能耗,待‘十三五’规划执行结束后,结合全省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统筹处理。正因为有了上述文件,我们才放心签下一个百亿元现代煤化工项目,原计划赶在2020年底前开工。目前,项目其他前期工作都已准备就绪,然而由于全省‘十三五’双控压力大,测硫仪,直到现在也没能解决项目用能指标,问题十分棘手。”
“能耗‘双控’不是盲目停止发展耗能项目,而是要把产业要素尽量向高端方向集中”
重压之下,内蒙古初步提出,自今年1月1日起,不再审批电石、电解铝、焦炭等新增产能,除国家布局的现代煤化工项目外,“十四五”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煤化工项目。对于已经批复、尚未开工的项目,将视情况停缓建一批。
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能耗“双控”并非简单“一停了之”,也不是一味拒绝化石能源项目。
“化石能源富集区希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发展及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思路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如何转化,不能以简单粗放的方式,让低端产业占用过多能耗指标。”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举例,近年来,焦化、合成氨、烧碱、电石等传统高耗能产业在内蒙古大批上马,部分产能并非国家鼓励的清洁高效利用方式,甚至有部分产品在东部地区迫于节能减排压力已关停淘汰。表面上看,这些项目对地方经济有贡献,但如果仅仅是简单复制、转移,从全国布局来看并没有真正提高发展质量,不但浪费地方用能指标,还留下大量排放,得不偿失。“所以,能耗‘双控’不是盲目停止发展耗能项目,而是要把产业要素尽量向高端方向集中,实施高质量发展,在耗费同等能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价值。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根本转变发展思路,‘双控’不是节能一个部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