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络新闻热议,近期东北地区多个城市发布限电通知,不仅限制了工业用电,居民用电也同样受到影响。不少居民在社交平台称用电高峰期“没有通知就被突然停电”,生活和工作都受到较大影响。此后,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均发布通知作出回应。9月26日,辽宁电力保障工作会议就指出,9月23日至25日,电力供应缺口进一步增加至严重级别。为防止全电网崩溃,东北电网调度部门依照有关预案,直接下达指令执行“电网事故拉闸限电”,用电影响范围扩大到居民和非实施有序用电措施的企业。其实从今年9月以来,已有江苏、云南、广西、浙江等10多个省份陆续启动限电措施。在更早前的夏季,包括广东、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都有相应限电措施,但主要对象是工业用电,民用用电并无太大影响。此次东北限电潮对民用用电的影响较大,才让新闻迅速发酵。
针对东北拉闸限电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煤价过高,电厂出于经济性不愿意生产。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了国内煤炭的产能和煤炭的进口,近几年煤价一路上涨(图1)而煤电上网电价并没有相应上涨,从而影响了煤电厂的积极性。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两高项目纷纷上马导致全国性用电紧张,而东北风电比例过高又加上东北近期风电发电量明显降低(图2),所最终导致。还有人认为是能源需求尤其电力需求上涨太快,而东三省均出现了用电量高增长。据中电联公布的电力运行简况,2020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仅同比增长0.3%,除第一产业和居民用电同比增长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用电均出现了同比下降;而2021年1-8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8%,各部门用电量均呈现同比的高度增长,三产用电更是同比增长21.9%,二产和工业用电同比增长仅13.1%但基数较大。关于2021年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的原因,也是观点不一。有人认为是国际疫情的原因,除我国复工复产较好之外,许多国家的制造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需求增长较快。也有人认为并不是疫情的原因,而是因为国内新基建项目的全面开展,拉动了产能建设而导致电力需求快速上升。就东三省而言,依据各省和国家统计年鉴、国电投网站公布数据,2020年全年吉林、黑龙江、辽宁的用电量同比增长仅3.2%、2%(仅工业用电)和几乎为零,而2021年1-8月同比增长成了6%、8.6%(仅工业用电)和9.5%,也跟2020年形成了较大反差,体现了2021年东三省电力需求的强劲增长。
图 1 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 元/吨
图 2 东北地区风电发电量占工业用电比重(上图)和风电发电量(亿kWh)变化趋势(下图)
上述这些看法和观点均有可取之处,但也限于局部视角,总体上东北限电事件背后的原因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阐述。就我个人的看法,东北限电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事件,还得从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的全局高度来理解其表象背后的根源性问题。这背后的根源性问题是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尤其其中凸显的煤炭利用问题是我国不得不长期面对的一个大矛盾焦点。该矛盾的两面在于:
1、就现实来看,煤炭还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0%以上,它对我们的发电、工业原料和工业民用燃料都有很重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仍然是支撑经济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支柱,其作用短期内尚难以取代。如果经济发展突然提出较大的新增能源需求,又或者一旦出现了油价气价的剧烈上涨或者中断,那我们最后的保障还在于煤炭;
2、就长期来看,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控制和减少煤炭消费又势在必行。所以,这就构成了一组矛盾。就近期而言,个人判断我国围绕煤炭的争论和行业波动还会持续进行,问题仍然会层出不穷,根源就在于:实际上,我国目前并没有足够的摆脱煤炭的能力。这个能力的缺失是全方位的,测硫仪,不光是技术,还包括系统、市场、政策甚至社会制度和文化,都没有为此做好足够的准备。虽然我国已经宣布了双碳目标,但其实整个社会的认识、管理和技术并没有及时跟上,这是一场极其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学者一向喜欢就事件背后的原因和道理进行探究,因为这可以解释一整片的问题并找出根本性解决方案,而不是就单个问题来论或简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合我主持的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2021年初出版的二期项目的英文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一些系统层面、战略层面的视角和启发。该书融合了清华大学能动系、核研院、电机系、人文社科学院、地学系、环境学院和车辆运载学院等7个院系的多学科视角,第一章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我国能源转型战略”,其中就指出了至今还存在的一些挑战和出路,适用于加深对东北限电问题的理解。该事件背后隐含了我国能源发展中能力缺失的三个重要方面:
(一)能源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能源供需建设屡次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