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运动式减碳,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应具有系统思维和周期思维,在多目标下实现平衡。
最近,各地大面积停电不断刷屏。此前,在“运动式”去产能、减碳和环保风暴下,我们对于大宗商品涨价、电力短缺早有预期,并且不断呼吁、反复提示:如果去产能和环保“一刀切”做法不及时纠正,那么大宗商品涨价则不可避免。
由于早有预期,对于近期各地的停电新闻,我一开始并不是很在意,但很快微信上各种图片、文章铺天盖地,严重程度超过预期,比如红绿灯因停电而停摆,比如家中停水停电,居民没法做饭、洗澡、上网课等。更有极端的情况,比如出现因排气扇停摆而煤气中毒的、孕妇被迫爬二十几层楼的,甚至有企业因限电而出现煤气泄漏和中毒的状况。情况之严重,超出常识的范畴。
舆论进行了各种揣测和解读,实际上,这次大面积停电,就是各方面的扭曲和失衡的一次集中爆发,没有那么多布局落子间的“谈笑风生”和潇洒写意。
那么,这次集中爆发的背后存在哪些扭曲和失衡呢?未来如何演进?有无好的解决方案?
中期视角:去产能接近完成历史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早是在2015年底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当时,我国上游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十分严重,通货紧缩压力巨大,到了不得不解决的时刻。如何解决面临两种选择,是按传统方法,进一步刺激需求消化过剩产能;还是通过供给侧去产能,来实现供求平衡?中央选择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组合拳,化解当时经济困境。
过去数年,去产能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和抓手。工业主管部门确定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玻璃等几大产能过剩重点行业,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给出每年压缩产能的具体任务和指标。经过数年努力,我国钢铁行业压缩产能累计达到1.5亿吨,煤炭行业退出落后产能超过10亿吨,电解铝落后产能淘汰近500万吨,超额完成“十三五”任务,绝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过剩”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部分大宗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得到根本缓解,基本处于供求平衡的状态,如煤炭行业产能利用率接近100%(图1),电解铝行业产能利用率从2016年1月份最低时的77.8%,上升到当前的94%(图2)。疫情前去产能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胜利,历史任务基本完成。
短期需求:疫情大幅加剧了波动
去年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需求节奏,疫情前后需求出现巨大波动。疫情暴发之初,需求下台阶,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原油等短期合约甚至一度为负;但随后在供应链断裂、被压抑的需求迸发、流动性泛滥等因素作用下,整体经济包括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均出现了V形反转,使大宗商品需求短期内急剧释放。
受益于科学防疫,我国供应链率先复苏,导致我国出口表现得更为强势,抢走了部分海外份额,至今年下半年势头依然未减。8月出口金额创近年来新高,中国货物出口金额占世界比重也在不断抬升(图3)。
随着国外主要经济体经济的复苏和疫情的反复,全球进口依旧旺盛,从高频的集装箱出口运价指数看,9月宁波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继续上行,表明出口依然面临有力支撑(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