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煤炭产业加快了兼并重组转型步伐,一批国有煤炭大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
近几年煤企重组大动作
◆多家央企煤炭资源划归中煤集团
2016年,国投公司将持有的新集公司股权无偿划转给中煤集团;2017年5月,保利能源整体划转至中煤集团。2021年3月25日,央企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国源时代煤炭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源公司)的管理权移交给中煤集团。
其中,国源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于2016年7月组织中国国新、中煤集团、中国诚通、国家能源集团4家央企共同发起设立。自成立以来,国源公司先后整合了国投、中国中铁、保利集团等10家央企煤炭资源,涉及煤炭产能2.8亿吨、资源储量630多亿吨,资产1400多亿元,职工6万多人。
◆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
2017年11月28日,神华集团与中国国电集团重组成立国家能源集团。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资产规模超过1.8万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生产公司、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职工总数35万人。
与重组之初相比,三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9%,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3.39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3.08个百分点。
◆原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成立新的山东能源集团
2020年7月13日,山东省国资委召开有关省属企业改革工作推进暨干部大会,宣布原山东能源集团与兖矿集团实施联合重组。联合重组后新集团的名字叫山东能源集团。重组后的新山东能源集团注册资本247亿元,注册地济南,资产总额6300亿元,煤炭年产能近3亿吨。
◆晋能控股集团成立
2020年9月30日,晋能控股集团重组方案公布。山西省决定联合重组同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同步整合潞安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相关资产和改革后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组建晋能控股集团。2020年10月30日,晋能控股集团揭牌。
晋能控股集团注册资本500亿元,总资产达1.11万亿元,职工47.3万人,煤炭年产能约4亿吨,电力装机3800万千瓦,煤机装备制造资产规模369亿元。煤炭年产能居全国第二位、全球第三位。
晋能控股集团定位为能源集团。该集团下属6家二级公司,分别为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科技研究院公司和财务公司。同时,晋能控股集团还相继成立了晋能煤业集团晋阳、潞安、阳泉和晋城4个煤炭事业部。除了财务公司,目前晋能控股集团的5家二级公司已相继揭牌。
通过兼并重组实现集中化、集约化、规模化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从本世纪初开始,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我国形成了几个亿吨级以上特大型煤炭企业和一批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煤炭企业。
煤炭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形势正在倒逼煤炭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煤炭产业兼并重组势必向深度和广度进发。
01背后的动因
通过大量案例观察分析发现,我国煤炭产业兼并重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能源市场竞争力。
由于行政区划和产权隶属关系,我国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协同度低的问题长期存在,煤炭市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重复产能导致恶性竞争不断,不仅降低了企业效益,而且提高了企业金融风险,削弱了能源保障能力。通过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变同质化竞争为要素协同,从而破解无法形成有效合力的困局。
二是强化煤炭资源管控,实现有序合理开发利用。
由于长期存在“九龙治水”的现象,管理层级复杂,许多煤炭资源管控相对混乱,生产要素配置不科学,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企业更加安全高效开发煤炭资源受限。通过兼并重组有效布局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集成度和绿色开发效率,同时减少煤炭资源管理层级,增强对能源安全的有效控制。
三是打通煤炭开发利用产业链,实现煤炭最大价值增值。
煤炭上下游企业矛盾突出、相互掣肘的难题由来已久,客观上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兼并重组疏通纵向产业链实现上下游产业联营,促进协同持续发展,提升煤炭产业链整体效益,同时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产生的协同效应,助力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四是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能源需求侧具有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