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亮点频现。
3月31日,黑龙江龙煤能源投资集团揭牌,致力打造煤炭和新能源投资开发主体和投融资平台;3月25日,中央企业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国源公司管理权正式移交中煤集团;3月20日,湖南省煤炭科学研究院等4家国有煤企股权全部划转至湘煤集团……半月之内,煤企改革重组消息纷至沓来。
业内人士认为,新一轮战略重组,是构建煤炭产业链、供应链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更是煤炭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深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提升产业集中度,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3月25日,国务院国资委举行转隶仪式,将国源公司管理权正式移交中煤集团,标志着央企煤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
在转隶仪式上,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翁杰明指出,煤炭行业在完成去产能任务后,重点将转向优化生产力布局和产品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煤炭“黄金十年”期间,一些主业非煤央企纷纷涉足煤炭业务。截至2015年底,除原神华集团(后重组为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2家专业煤炭央企外,涉煤央企达20家,涉及产能12.18亿吨,产业集中度低、管理人才和技术缺乏等问题逐渐凸显。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印发,正式拉开煤炭行业去产能大幕。同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国国新、中煤集团、中国诚通、原神华集团4家央企共同发起设立国源公司,作为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平台,整合重组央企煤炭资源。
国源公司先后整合了国投、中国中铁等10家央企煤炭业务,涉及产能2.8亿吨、资源储量630多亿吨、资产1400多亿元、职工6万多人。“十三五”时期,国务院国资委推动央企完成煤炭去产能1.19亿吨,提前超额完成1.12亿吨的目标任务。
“从效果上看,退出煤炭业务的中央企业能够心无旁骛聚焦主业发展,专业煤炭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双提升’。”翁杰明在国源公司转隶仪式上说。
翁杰明表示,资源整合与去产能工作有效改变了央企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专业煤企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格局。
不仅是央企,上述格局的变化,也代表了整个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与此同时,除了原神华集团、中煤集团2家央企外,山东、山西、甘肃、贵州、辽宁等地国有煤企也纷纷实施重组。2020年,我国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18.55亿吨,占全国的47.6%,比2015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整体数量在减少,个体规模在扩大。这一变化更为直观的表现是在《财富》中国500强榜单上:从2012年到2020年,入围煤炭企业数量从24家降至15家,而入围门槛从65亿元提高至超过191亿元,几乎增长了2倍。
一减一增的背后,是煤炭企业不断加快的兼并重组步伐。
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山西晋能控股集团、山东能源集团、中煤集团4家企业的煤炭产量均超过2亿吨。其中,山东能源集团、晋能控股集团煤炭产能分别接近3亿吨、4亿吨,曾先后坐上“全国第二大煤企”交椅。
此次接手国源公司管理权后,中煤集团煤炭总产能达5.8亿吨,几近翻番,接近国家能源集团6亿吨产能,再次坐回“老二”交椅。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专家吴璘指出,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对煤炭工业健康稳定运行有积极影响,包括推动技术进步、改善市场秩序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20年底,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达3.3亿千瓦,比2015年增加1.8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力装机的26.5%;参股控股焦化规模占全国焦化总产能的30%以上;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931万吨/年、158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489万吨/年。另外,煤炭上下游大型企业积极执行中长期合同制度,确保了市场平稳运行。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约量达2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以上。
吴璘表示,目前,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仍偏低,容易陷入过度竞争状态。从国外看,主要产煤国CR4(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指标)大多在50%以上;国内,下游火电产业CR4为42%。基于此,他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目标最好定为CR8(行业前八名份额集中度指标)达到50%左右,或CR4达到40%左右。